前赤壁赋卷
《赤壁赋》(前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的一篇赋。写于宋元丰五年作者首次游览黄州城外赤鼻矶时,记述所观所感。次年苏轼亲笔为友人傅尧俞书写此《前赤壁赋》卷,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其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此卷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宋元丰二年(1079),苏轼因 “乌台诗案”,被宋神宗贬谪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元丰五年(1082)苏轼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附近的赤壁,写下两篇赤壁赋。《前赤壁赋》写于作者首次游览黄州赤壁时(七月十六)。作品描写的是苏轼与友人泛舟黄州赤壁(又名赤鼻矶 [1] 非赤壁之战发生地赤壁市 ),谈论赤壁之战,进而讨论至天地人生,表达作者对宇宙及人生的感悟。同年十月重游,又写了一篇《后赤壁赋》,两文后世传诵不绝,是文学史上的杰作。
本卷为完稿后一年苏轼(作者时年四十八岁)为友人傅尧俞书写。这篇《前赤壁赋》,行楷书,结字矮扁而紧密,笔墨丰润沉厚,是其中年时期少见的用意之作。书卷在流传过程中,书段稍有缺损,起首三十六字是明代文徵明、文彭父子后来补书。
书卷主体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文徵明补书三十六字(实为其子文彭代笔)
赤壁賦
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蘇子與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風徐來,水波不興。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
第二部分:苏轼亲笔书写赤壁赋文
舉酒屬客,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於東山之上,徘徊於斗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縱一葦之所如,陵萬頃之茫然。浩浩乎如憑虛御風,而不知其所止;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僊。 於是飲酒樂甚,扣舷而歌之。歌曰:「桂棹兮蘭槳,擊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於懷,望美人兮天一方。」客有吹洞蕭者,倚歌而和之,其聲嗚嗚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訴;餘音嫋嫋,不絕如縷;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蘇子愀然,正襟危坐,而問客曰:「何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烏鵲南飛。此非曹孟德之詩乎?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山川相繆,鬱乎蒼蒼;此非孟德之困於周郎者乎?方其破荊州,下江陵,順流而東也,舳艫千里,旌旗蔽空。釃酒臨江,橫槊賦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況吾與子漁樵於江渚之上,侶魚蝦而友糜鹿;駕一葉之扁舟,舉匏罇以相屬。寄蜉蝣於天地,渺浮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挾飛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長終。知不可乎驟得,託遺響於悲風。」蘇子曰:「客亦知夫水與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贏虛者如彼,而卒莫消長也,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且夫天地之間,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客喜而笑,洗盞更平酌。肴核既盡,杯盤狼籍,相與枕藉乎舟中,不知東方之既白。
第三部分:作者自识书写此篇给友人的缘由
軾去歲作此賦,未嘗輕出以示人,見者蓋一二人而已。欽之有使至求近文。遂親書以寄。多難畏事。欽之愛我,必深藏之不出也。又有後赤壁賦,筆倦未能寫,當俟後信。軾白。
书卷引首由两张金栗山藏经纸拼接
浙江海盐西南有金粟山,山下有金粟寺。寺中曾藏北宋时的大藏经数千件,其每幅纸背上均钤有 “金粟山藏经纸” 朱文印,以此得名。此纸初以麻料制成,质地较厚,无纹理,内外皆蜡,有米黄色、白色、虎豹皮花纹等。有的已被写过字,有的虽未写字,但因是从经册后背揭下来的衬纸,其上往往还有书写原经册时渗透的墨痕,所以从正面看上去,还有反面字的痕迹。金粟山藏经纸后来逐渐流入民间,被用于写字作画或装裱手卷引首。
卷后有跋二则
文徵明 跋
右東坡先生親書赤壁賦。前缺三行。謹按蘇滄浪補自序之例。輒亦完之。夫滄浪之書。不下素師。而有極媿糠粃之謙。徵明於東坡無能為役。而亦點污其前。媿罪又當何如哉。嘉靖戊午至日。後學文徵明題。時年八十又九
董其昌 跋
東坡先生此賦。楚騷之一變。此書。蘭亭之一變也。宋人文字俱以此為極則。與參參知。所藏名迹雖多。知無能逾是矣。萬曆辛丑攜至靈巖村觀。因題。董其昌
卷末为作者自识。为避免再次因诗文招惹罪名,苏轼特别叮咛好友傅尧俞小心收藏,并且提到后赤壁赋必须留待来日再写寄。
苏轼(1037 年—1101 年)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1037 年 1 月 8 日)出生于眉州眉山,北宋时著名的文学家、政治家、艺术家。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铁冠道人。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宋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学士、吏部尚书、兵部尚书、礼部尚书。南宋理学方炽时,加赐谥号文忠,复追赠太师。
傅尧俞(1024~1091)北宋官员。原名胜二,字钦之,本郸州须城(今山东东平)人,徙居孟州济源(今属河南)。未及二十岁即举进士,入仕初由县官渐至殿中侍、御史、右司谏,因反对新法被贬,一度削职为民,宋哲宗朝,官拜给事中御史中丞、吏部尚书兼侍讲等。元祐四年至六年,官拜中书侍郎。为官三十载,为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重臣。司马光赞之:“清、直、勇三德,人所难兼,吾於钦之见焉。”
坡仙此亲笔法帖有数处字眼与后世流传版本不同,其中比较有意思的一处差异是 “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食”,后世流传版本 “食” 改为 “适”。查看历代《前赤壁赋》法帖,包含元赵孟頫所书《前后赤壁赋》卷、册两个版本、明文徵明书《赤壁赋》、清张照《临苏轼赤壁赋卷》等,均不乏将此字书为 “食”。不知是忠于原作,还是两字通假?
另,今人认为该卷前三十六字实由文彭代笔,依据大约是文征明次子文嘉在严嵩抄家点阅笔记《严氏书画记》中《苏轼亲书前赤壁赋》条目下提到:“纸白如雪,墨迹如新,惟前缺数行,余兄补之,吾家本也。” 此说颇可疑,今观此卷颜色为黄褐色(引首金栗山藏经纸也是黄色,当时与本幅颜色应该比较接近,拼接在一起不至于太过突兀),实难与 “纸白如雪” 挂钩在一起。其次,文待诏跋文曰,“徵明於東坡無能為役。而亦點污其前。媿罪又當何如哉。嘉靖戊午至日。後學文徵明題。時年八十又九” 其辞恳切如此,如确由文彭代笔,何不据实写之,未尝不是一件美事。
项元汴 这么说,是不是为了收藏价值更高/卖相更好😅
“右繫文待詔補三十六字” 确实是项元汴所提,但其说所本还是出自拖尾处文徵明跋文,文徵明跋文自陈 “右東坡先生親書赤壁賦。前缺三行。謹按蘇滄浪補自序之例。輒亦完之。夫滄浪之書。不下素師。而有極媿糠粃之謙。徵明於東坡無能為役。而亦點污其前。媿罪又當何如哉。嘉靖戊午至日。後學文徵明題。時年八十又九”
按 “蘇滄浪補自序之例”,是指现今流传的《怀素自叙帖》的前六行实际是由宋人苏舜钦补写的(若非苏氏自陈,恐怕今人极难看出此点),可见苏舜钦补书手法极高,几可乱真。但苏氏仍有 “此素师自叙,前纸糜溃,不可缀缉,仆因书以补之,极媿糠粃也” 极自谦之语。
以是故,文徵明亦题曰 “徵明於東坡無能為役。而亦點污其前。媿罪又當何如哉。” 一方面是自陈仿效苏舜钦旧例补缺,另一方面也作极自谦之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