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栏为明成化二年刊本《献园睿制集》
明成化二年(丙戌 1466)序刊本
^顶栏为明成化二年刊本《献园睿制集》
明代被册封在成都的蜀藩王被称为蜀王。此内含明代蜀王文集四种:蜀献王朱椿的《献园睿制集》、蜀定王朱友垓《定园睿制集》、蜀怀王朱申鈘《怀园睿制集》、蜀惠王朱申凿《惠园睿制集》。此系列为明代成化至弘治年间蜀王府刊刻,国内已佚,现藏于日本内阁文库。
在明朝 276 年的历史上,被册封为藩王的皇子一共有 62 人,在全国各地建了 50 个藩王府。被册封在成都的蜀藩王,是明朝唯一独居一省的宗藩。明代蜀王留下来的文集,主要有五部:蜀献王朱椿的《献园睿制集》(17 卷)、蜀定王朱友垓的《定园睿制集》(10 卷)、蜀怀王朱申鈘的《怀园睿制集》(10 卷)、蜀惠王朱申凿的《惠园睿制集》(12 卷)、蜀成王朱让栩的《长春竞辰稿》(13 卷,余稿 3 卷)。据传另有一部《端园集》,不能确定是否存在。
五部文集均在明朝成化、弘治年间由蜀王府刊刻。其中,《献园睿制集》《定园睿制集》由第六任蜀王蜀怀王朱申鈘刊印出版;《怀园睿制集》由第七任蜀王蜀惠王朱申凿刊印出版;《惠园睿制集》由第八任蜀王蜀昭王朱宾翰刊印出版;《长春竞辰稿》由第十任蜀王蜀康王朱承爚刊印出版。中国境内仅存一部《长春竞辰稿》。
明代蜀王世表
明代蜀王世表
洪武十八年(1390 年)封于四川成都府 | ||||
称号 | 国君姓名 | 关系 | 在位年数 | 注记 |
---|---|---|---|---|
蜀献王 | 朱椿 | 朱元璋、庶十一子 | 1378 年─1423 年 | 洪武四年八月初八生,母郭惠妃。洪武十一年正月初一封。洪武二十三年正月初一就藩四川成都府。永乐二十一年二月十一日薨,在位四十六年,寿五十三。藏成都府天回山。妃蓝氏,凉国公蓝玉之女。 |
蜀庄王 | 朱悦燫 | 朱椿、嫡一子 | 追封 | 永乐元年封世子。七年薨,寿二十二,谥悼庄。后弟和王悦𤉎袭封,追封王,改谥曰庄。 |
蜀靖王 | 朱友堉 | 朱悦燫、嫡一子 | 1424 年─1431 年 | 永乐二十二年袭封。宣德六年薨,在位八年,寿二十六。无子。 |
蜀僖王 | 朱友埙 | 朱悦熑、嫡三子 | 1432 年─1434 年 | 永乐二十二年封罗江王。宣德七年进封。九年薨,在位三年,寿二十六。无子,叔朱悦𤉎立。 |
蜀和王 | 朱悦𤉎 | 朱椿、庶五子 | 1435 年─1461 年 | 永乐二年封保宁王。以僖王无嗣,宣德十年进封。天顺五年薨,在位二十七年,寿六十六。妃何氏。《南明史》作悦𪹃。 |
蜀定王 | 朱友垓 | 朱悦𤉎、嫡一子 | 1463 年 | 正统十一年封世子。天顺七年袭封,本年薨,在位一年,寿四十四。妃蒯氏。 |
蜀怀王 | 朱申鈘 | 朱友垓、嫡一子 | 1464 年─1471 年 | 天顺八年袭封。成化七年薨,在位八年,寿二十四。子夭。 |
蜀惠王 | 朱申凿 | 朱友垓、庶三子 | 1472 年─1493 年 | 成化七年封通江王。八年进封。弘治六年薨,在位二十二年,寿三十五。 |
蜀昭王 | 朱宾瀚 | 朱申凿、嫡二子 | 1494 年─1508 年 | 弘治四年封世子。七年袭封。正德三年薨,在位十五年,寿二十九。 |
蜀成王 | 朱让栩 | 朱宾瀚、嫡一子 | 1510 年─1547 年 | 正德五年袭封。嘉靖二十六年薨,在位三十八年,寿四十七。 |
蜀康王 | 朱承爚 | 朱让栩、嫡三子 | 1549 年─1558 年 | 嘉靖十三年封世子。二十八年袭封。三十七年薨,在位十年,寿三十四。 |
蜀端王 | 朱宣圻 | 朱承爚、庶一子 | 1560 年─1612 年 | 嘉靖三十七年封世子。三十九年袭封。万历四十年薨,在位五十三年。 |
蜀恭王 | 朱奉铨 | 朱宣圻、嫡一子 | 1615 年─1626 年后 | 万历六年封世子。四十三年袭封。天启六年后薨。 |
蜀愍王 | 朱至澍 | 朱奉铨、嫡一子 | 1626 年后─1644 年 | 万历三十二年封世孙。四十四年改封世子。天启六年后袭封。崇祯十七年八月于成都失陷时投井自尽。 |
蜀王 | 朱平樻 | 朱至澍、嫡二子 | 1645 年─1662 年 | 隆武元年十二月袭。随永历帝被俘,自杀。 |
每种文集的第一个字,如 “献”、“定”、“怀”、“惠”,是朝廷对各个蜀王的不同谥号;“园” 是陵园的意思,文集都是蜀王薨后才编辑整理的,所以命名时取陵园的名字;“睿制” 则与皇帝的 “御制” 对应,藩王的文集如果没有自己命名,则按规制称 “睿制集”。从蜀王府各大臣为文集所作后序看,“睿” 字是标准用语,如藩王的智慧称 “睿思”,藩王的旨意称 “睿旨”,藩王的文字称 “睿翰”,藩王的内心想法称 “睿衷”,藩府内臣称藩王为 “睿主殿下”,藩王的文学作品称 “睿作”,藩王所用词藻称 “睿藻”,藩王的教导称 “睿教”。(介绍参考)
这书有现代刊本,读书日才见了其中之一,成都图书馆有藏,似乎散于各公共借阅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