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回頁面頂

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們的文明

中西聞見錄 中西聞見錄 中西聞見錄 中西聞見錄 中西聞見錄 中西聞見錄 中西聞見錄 中西聞見錄 中西聞見錄

3 條評論
撰自未曾
2016年6月11日

book info

撰於2016年6月11日 | 3 條評論 | 歸類於 | 撰自未曾

中西聞見錄

此《中西聞見錄》(The Peking Magazine)是洋務運動期間由傳教士丁韙良、艾約瑟等人創辦於北京的一份近代期刊。其主要內容是介紹近代西方的科技知識、工藝技術等,每月一期。此套含三十二冊,出版時間從清同治十一年七月至光緒元年七月。

《中西聞見錄》每月一期,每期正文50多頁到60頁不等。每號發行1000份,大部分免費散發,主要限於北京,偶爾也行及外省。1872年8月創刊,1875年8月停刊,這樣算下來應為37期,但1874年8月未出,同治十三年(1874年)9月第25號上有一個說明:「本局主人前月避暑出外,故少一本,順此通知。」所以共刊出36期,收入文章800多篇,約55萬字。對科技知識、工藝技術等介紹是《中西聞見錄》的主要內容,也刊登難題解說、科學趣聞以及試題。介紹科技知識之後,是語言、雜記、奇聞趣事等。也有少量論說、歷史等社會科學內容。新聞列於每期最末,置於「各國近事」欄目中。創刊號未設「各國近事」欄目,而是直接列出各地新聞,從第二期開始設「各國近事」欄目。新聞所占篇幅較多,每期在10-18頁不等。《中西聞見錄》作為偏重科技的綜合性報刊,許多新聞與科技有關。

傳教士中文報刊始創於1815年(清嘉慶二十年),至1951年在中國內地停辦,前後共136年的歷史。在這期間,外國傳教士和教會用中文創辦了數量眾多的報刊。 1871年冬,在北京的外國人商討出版中文報刊事宜,對此,香港報紙曾有報道:「聞西人之僑居京師者,現擬倡設漢文日報,意欲使華人增廣見聞,擴充智慮,得以賢之而獲益。曾於去年十一月中聚眾集議商酌是款。」。1872年8月(清同治十一年七月),在北京的外國傳教士、美國長老會丁韙良、英國倫敦會約瑟等成立了所謂「在華實用知識傳播會」,以介紹「近代科學和自由思想」相標榜。它們看到香港、廣州、上海、寧波等地都有報刊發行,唯獨北京沒有,於是決定於北京創辦一種期刊,《中西聞見錄》便應運而生。

《中西聞見錄》創刊號,刊登了《中西聞見錄序》,揭明了創刊宗旨。每期開篇的一段話,也是對創刊宗旨的進一步說明:「《中西聞見錄》系仿照西國新聞紙而作,書中雜錄各國新聞近事,並講天文、地理、格物之學。每月初印一次,如中西士人有所見聞,或自抒議論亦可,寫就送至米市施醫院諸先生處選擇,可登則登之。庶集思廣益,見聞日贈焉。」
peking-magazine10

威廉·亞歷山大·彼得森·馬丁(英語:William Alexander Parsons Martin,1827年4月10日-1916年12月17日),漢文名丁韙良,字冠西,美北長老會派至中國的傳教士。在中國生活了62年(1850年-1916年,期間有4年時間不在中國),曾長期擔任中國著名教育機構北京同文館的負責人,是當時的「中國通」。1898年起任被清朝皇帝任命為京師大學堂首任總教習,也就是北京大學第一任校長。

艾約瑟(Joseph Edkins,1823年-1905年)。字迪瑾,英國傳教士和著名漢學家。

京都施醫院即北京協和醫院前身。當時一些教會所辦醫院常稱為「施醫院」。

註:此PDF文件包含分冊書籤。此套缺四冊:第十三號(清同治十二年七月)、第三十一、三十二號(清光緒元年二月、三月)、第三十五號(清光緒元年六月)。現藏於:澳大利亞國家圖書館
--
文件名:中西聞見錄.The Peking Magazine.32冊.清同治十一年七月至光緒元年七月
文件格式:PDF高清
文件夾大小:619M

直接下載

評論

  1. 匿名

    老師,此本可否加個本站鏈接?

    • 未曾

      已補充鏈接

  2. 二並

    希望看到更多有關金石印譜方面的古籍資料。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