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通考

此《文献通考》是宋末元初学者马端临所著的一部记叙历代典章制度的政书。全书共三百四十八卷,分: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舆地、四裔,共二十四门。此为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刊本。

《文献通考》是马端临以毕生精力完成的一部记载上古到宋宁宗时的典章制度沿革的通史。他从元大德六年(1302)开始纂写,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始告竣。全书包括二十四门,其中田赋、钱币、户口、职役、征榷、市籴、土贡、国用、选举、学校、职官、郊社、宗庙、王礼、乐、兵、刑、舆地、四裔,凡十九门。因唐代杜佑编纂的《通典》,迄于天宝。天宝以前的内容,作者就《通典》已有的材料加以补充;天宝以后至宋嘉定之末,则另行续写。其余经籍、帝系、封建、象纬、物异等五门,为《通典》所无,全部是马作者搜集新材料写成的。《文献通考》材料较《通典》翔实,体例较《通志》严谨,于宋代制度尤为详备,因而是政书中最有价值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曰;“(文献通考)虽稍逊《通典》之简严,而详瞻实为过之,非郑樵《通志》所及也。”

书中自序谓

凡敘事則本之經史,而參之以歷代會要,以及百家傳記之書,信而有證者從之,乖異傳疑者不錄,所謂「」也。凡論事則先取當時臣僚之奏疏,次及近代諸儒之評論,以至名流之燕談、稗官之紀錄,凡一話一言可以訂典故之得失,證史傳之是非者,則采而錄之,所謂「」也。其載諸史傳之紀錄而可疑,稽諸先儒之論辨而未當者,研精覃思,悠然有得,則竊以己意附其後焉。命其書曰《文獻通考》

全书有 “文”、“献”、“考” 三种。“文” 是文献网罗与考订,“献” 是指前人之议论,“考” 主要是作者的按语。

明代内府刻本是明代皇家的刻书。作为皇家的刻书,明代内府刻书上承五代、两宋国子监刻书和元代兴文署刻书,下启清代内府(武英殿)刻书,是中国古代中央官府刻书这一链条上重要的一环,也是古籍版本领域极为重要的版本类型之一。由于明代内府刻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由司礼监下属之经厂负责,所以内府所刻之书往往又被称为 “司礼监本” 或者 “经厂本”。(这几种的细微差别可参见 马学良:司礼监经厂与明代内府刻书关系辩证)。司礼监经厂印制的诸书,版式宽大,行格疏朗,字体端庄,刀法沉稳,印纸铺陈,墨色凝重,别具风格。

书前明世宗《御制重刊文献通考序》提到

朕萬機之暇,親翻閱之,喜其有益於世,與夫仕者之仕,學者之學,皆不可不觀也。乃命司禮監重刻之以傳,稱朕表章之意焉。嘉靖三年五月初一日。

由此可知,此书为显明嘉靖帝表章之意而刻印,故又钤「表章經史之寶」。

御制重刊文献通考序(明世宗朱厚熜撰)、抄白、进文献通考表(王寿衍撰)、自序(马端临撰)、目录

卷一至七:田赋考七卷
卷八至九:钱币考二卷
卷十至十一:户口考二卷
卷十二至十三:职役考二卷
卷十四至十九:征榷考六卷
卷二十至二十一:市籴考二卷
卷二十二:土贡考一卷
卷二十三至二十七:国用考五卷
卷二十八至三十九:选举考十二卷
卷四十至四十六:学校考七卷
卷四十七至六十七:职官考二十一卷
卷六十八至九十:郊社考二十三卷
卷九十一至一百五:宗庙考十五卷
卷一百六至一百二十七:王礼考二十二卷
卷一百二十八至一百四十八:乐考二十卷
卷一百四十九至一百六十一:兵考十三卷
卷一百六十二至一百七十三:刑考十二卷
卷一百七十四至二百四十九:经籍考七十六卷
卷二百五十至二百五十九:帝系考十卷
卷二百六十至二百七十七:封建考十八卷
卷二百七十八至二百九十四:象纬考十七卷
卷二百九十五至三百十四:物异考二十卷
卷三百十五至三百二十三:舆地考九卷
卷三百二十四至三百四十八:四裔考二十五卷

卷前题:鄱陽 馬端臨 貴與 著
文献通考
马端临,宋元之际著名的历史学家。字贵与,一字贵舆,号竹洲。饶州乐平(今江西乐平)人。其父马廷鸾曾为南宋右丞相兼枢密使,学问渊博,晚年辞官在家专事学问,对马端临从事学术研究有很大影响。马端临于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漕试得第一。两年后元军攻陷临安。宋元鼎革后,马端临即长期隐居,除短时出任慈湖、柯山两书院的山长外,余皆在家从事研究、撰著。经二十余年的努力,编撰完成史学巨著《文献通考》。

  • 刊印信息

    明嘉靖三年(甲申 1524)司礼监刊本

  • 责任人信息

    元代 马端临 著

  • 行款版式

    一百册。半叶框 25.5 x 16.8 厘米,十行行二十字(小字双行同), 黑口双黑鱼尾,四周双边

  • 序文信息

    御製重刊文獻通考序:嘉靖三年五月初一日
    自序:馬端臨撰
    抄白:饒州路達魯花赤總管府

    進文獻通考表:延佑六年四月弘文輔道粹德真人王壽衍 上表

  • 钤印信息

    廣運之寶表章經史之寶

    放眼萬卷書中、心曰園藏書印、绿窗人静、書倉故業、承裕堂曹氏珍藏、爾休曹氏藏書、讀書養氣

  • 版权协议

    CC BY 4.0
    *本归档文件相对原始文件有适当修改

  • 内容修订

    如果你发现此页介绍的不足之处并愿意帮助我们完善,您可以 修订或反馈此页 内容

  • 参与修订者

    朔風

  • 文件夹

    文献通考. 三百四十八卷. 元. 马端临撰. 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刊本

  • 存档目录

    书格文件\PDF\史料纪传\文献通考. 明嘉靖三年司礼监刊本

  • 文件格式

    PDF 高清+
    PDF 文件包含分卷书签

  • 原色版文件大小:28.4G

    *分为 24 个 PDF 文件

  • 黑白版文件大小:1.81G

初步评估

版本价值
文件质量
Average

读者评价

版本价值
1
文件质量
1
  yasr-loader
4 回复
  1. 朔風
    朔風 说道:

    感謝發布此書。

    “常時” 應為 “當時”。

    “則竊著己意,附其後焉”。 司禮監本作 “則竊以己意附其後焉”。此處引文與元本及點校本同。

    “他从咸淳九年(1273)开始准备,至元二十七年(1290)开始纂写,直至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始告竣”
    這一句見於維基百科「馬端臨」條,與彼處前面 “生平” 所言 “元大德六年 (1302 年), 決心以《通典》為藍本,採摭諸書,重編一部記述我國歷代典章制度的專著.” 不合。“从咸淳九年(1273)开始准备” 未見所據,當屬臆測,時端臨 19 歲。

    “马端临于南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漕试得第一。两年后元军攻陷临安。宋元鼎革后,马端临即长期隐居,除短时出任慈湖、柯山两书院的山长外,余皆在家从事研究、撰著。”
    馬端臨漕試之後並未任官,適逢其父罷官,隨父歸鄉。並非宋亡後始歸隱。元至治二年 (1322 年),曾出任台州儒學教授(儒學教授秩九品,山長非命官,見柴德庚史籍舉要),三個月後告老還鄉。次年卒於家。

    “后人对马端临在南宋灭亡后独善其身的做法也有所批评。特别是他为了不触及元宋交兵,而把《文献通考》截断在嘉定五年(1212 年),使宋代典章制度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

    百度百科与维基百科 文献通考 条下均有这一段评论。两处均未给出出处,不知此评论出自何处何人。但这两句话都有可商榷之处:
    -1)对于第一句,阅读所及,从未见有此类评价。相反,对端临立身持节,多有赞许。仅举两例如下。金毓黻《中国史学史》:“端临本南宋世家子弟,国亡之后,闭户著书以终老,其志有足悲者。” 柴德庚《史籍举要》: ” 可见端临眷念故国,对南宋末政治之腐败极为愤慨。其所以不出仕,出仕后又仅为儒学教授,以其心未尝忘宋也。“

    -2)端临自序 “自天寶以後至宋嘉定之末,則續而成之。” 可知作者本意止於嘉定末。那么是否 “为了不触及元宋交兵” 呢?蒙宋之戰始於 1235 年蒙宋聯合滅金後,所以如自序所言止於嘉定末(1224 年)或此處所言 1212 年,並無區別。通考於宋代史料,主要取材自各朝會要。張從祖編(嘉定三年進呈)李心傳續編(端平三年進呈)的《經進總類國朝會要》,正是截止于嘉定末。缉自《永樂大典》的《宋會要》即來自此书。端临父廷鸞于景定年间为國史院編修官,實錄院檢討官, 其于截止于嘉定末的《國朝會要》是熟悉的。 而编于度宗朝的理宗会要,則世無傳本,並卷數亦不詳。廷鸞于度宗咸淳元年為右丞相,八年因與賈似道不合辭去相位,十年辞官归隐。元滅宋後書籍運往元大都。故當端臨撰著此書時,是很難有完整的理宗朝會要資料的。這應當是止於嘉定末的主要原因,亦由於 “文獻之不足徴”。 另外端臨此書為通史,自上古而至宋末。非為宋之斷代史。其寫作目的本非 “使宋代典章制度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不能因為其保留了大量宋史之外的史料而批評其沒有更加完備。

    所以此段評論,實屬苛責。

    關於明嘉靖司禮監版文獻通考,刊印精良是其優點,所謂 “版寬字大,寫刻極工”(丁丙 善本書室藏書志),於校勘則不佳,似應注意。中華書局 2011 年裴汝誠點校本,用於參校的明本有正德間慎獨齋本及嘉靖間馮天馭本,而無此本。

    回复

发表评论

想参加讨论吗?
请尽情点评吧!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提示:
如果你需要咨询其他问题,建议你从下面选择一个版块创建新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