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12 个帖子:1-12 (共 12 个帖子)
  • 作者
    帖子
  • @107301 回复 ⚑举报 

    清醒
    游客

    下面两个版本都是从道客下的,没转PDF,只能用稻壳阅读器打开,哪位好心人会转的麻烦转一下。谢谢

    其中的憨山大师勘校本,只有前六品,不完整,哪位好心人有完整的可以发一下吗?谢谢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CvBILvS0bz5uwuU2hdELCw?pwd=u9xr
    提取码:u9xr

    《六祖坛经》,佛教经典,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禅宗六祖慧能说,其弟子法海集录。是禅宗的主要经典之一。

     

    @107310 回复 ⚑举报 

    清醒
    游客

    憨山大师勘校本已找齐。

    @107448 回复 ⚑举报 

    六祖坛经
    游客

    已转PDF档: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qgZKCi733LJYBa_UClUlKw?pwd=dfer
    提取码:dfer

    @107493 回复 ⚑举报 

    清醒
    游客

    @六祖坛经 #107448

    感谢!!!

    @107581 回复 ⚑举报 

    释中空
    游客

    如果喜欢读佛经,可以去网站CBETA Online(https://cbetaonline.dila.edu.tw/zh/)看一下。比如@清醒朋友所求《六祖坛经》,在CBETA Online搜索可得屏幕截图 2023-08-26 092853

    选择第一个结果就可以在线阅读,甚至提供了下载电子版书籍功能。

    屏幕截图 2023-08-26 093040

    多唠叨一句,《六祖大師法寶壇經》是大乘佛教经典,需要一定佛学基础,这个基础倒不是吃斋持戒念阿弥陀佛,而是需要对于佛学理论和教派了解。

    @107583 回复 ⚑举报 

    清醒
    游客

    @释中空 #107581

    感谢提醒。

    @139442 回复 ⚑举报 

    烦恼即菩提
    游客

    @六祖坛经 #107448

    你好,请问能再发下百度云盘链接吗?这个已经失效了

    @139951 回复 ⚑举报 

    妙法
    游客

    @清醒 #107310

    您好,憨山大师勘校版《坛经》能否再发一次呢?原链接已经失效了。

    感恩您!!!

    @139956 回复 ⚑举报 

    清醒
    游客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S0Dg5Jor6K5v41kmrnTgOQ?pwd=fquz
    提取码:fquz

    @139958 回复 ⚑举报 

    妙法
    游客

    @清醒 #139956

    感恩您!憨山大师保佑!六祖大师保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148307 回复 ⚑举报 

    匿名
    游客

    《六祖坛经》读感

     

    六祖惠能年轻时听人念诵《金刚经》,惠能一闻经语,心即开悟。当五祖讲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时,惠能言下大悟“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就像《金刚经》讲的中心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惠能所传授的都围绕着“自性”。

    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疑问品第三)

    善恶虽殊,本性无二。无二之性,名为实性。(忏悔品第六)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行由品第一)

    自性觉即是佛,而佛性也叫实性,是人的本性。人的本性是善的,但又不执着善,这就是佛性,即佛性非善非不善。

    《六祖坛经》中称惠能为大师。我认为惠能的讲解是清晰明了的,并且惠能所说的语言和现代汉语十分接近,需要的解释不多,所以人们一般能够自己就能读懂惠能的讲授。但是惠能用到了一些佛学用语,如:十善、三昧。这些需要人们自己去理解或是一些智者解释。所以我认为读一些《坛经》的注释或一些人的感悟对我自己是有益的。

    惠能说:佛向性中做,莫向身外求。所以我们在读对《坛经》讲解的书籍时要分清讲解中的错误或误导,因为成佛是在自性而不是向外求。

    在理解惠能的讲授时我们也要理解当时年代对世界的认识,如来佛所处的社会接受轮回,而有些人认为只有接受六道轮回才是信佛。但是我们会发现轮回是出自古印度的世界观,是当时婆罗门教的教义,而如来是教人们如何跳出六道轮回,所以成佛和六道轮回无关。就像我们理解惠能的传授,惠能说:天龙降雨阎浮提。我们不能说只有承认“天龙降雨阎浮提”才能理解惠能。惠能讲的是认识人性或本性,不是科学。现在我们也知道认识世界是一个过程,几百年前我们的知识现在看是有缺陷的,而我们现在对世界的认识可能多年以后同样认为是不完善的。

    我认为打坐或静坐有利于健康和休息,但是打坐不是禅定,惠能认为打坐是病禅,禅定不是空心静坐。练气功可能会产生异能,有利于身心健康,但是练气功同样和惠能讲的佛性或禅定无关。

    我们现在学习的科学知识主要是西方人建立的,但我们不是学习科学就要接受西方文化,学习科学是认识自然规律,和西方文化无关。现在学习中医我认为同样不能只用把脉而不用现代医疗设备,医疗设备让我们能够看清人体器官状况而更好地进行诊断。

    惠能不识字,没有读过佛经,但惠能听人念《金刚经》,一闻经语,心即开悟。所以我对读佛经的态度是:成佛不需要读经。而惠能听人们念经是要证明惠能的见解和经书契合。惠能同样纠正当时流行的外道或邪见,如惠能重新解释无念。无念不是百物不思。

    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定慧品第四)

     

    1. 理解佛性

    惠能礼拜五祖时开始就说:惟求作佛,不求余物。又说:佛者,觉也;法者,正也;僧者,净也。而觉者并不只是为今世活在世上,而是离世后生命还再继续,这是惠能在离世前告诉门人的。

    汝今悲泣,为忧阿谁?若忧吾不知去处,吾自知去处,吾若不知去处,终不预报于汝。汝等悲泣,盖为不知吾去处。若知吾去处,即不合悲泣。(付嘱品第十)

    而如何成为佛或觉者?惠能说:佛向性中作,莫向身外求。自性迷即是众生,自性觉即是佛。又说:常行十善,天堂便至。

    十善也叫十善戒,遵行十善就能成佛。惠能说要在自性中遵行十善,即人的心思意念应是善的,使人识自本心,见自本性。而人的本性是全善的,但又不执着善,这就是佛性。

    一者善,二者不善;佛性非善非不善,是名不二。蕴之与界,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佛性。(行由品第一)

    既然佛性是全善的,为什么说佛性非善非不善?

    佛性是全善的,没有恶。万法在人的自性中。见性的人不需要善法,但所做的事必与善法相符,这就是惠能说的千百亿化身佛。

    当人们有了恶念和恶行时,才有了善念和善法除去恶,即邪来正度,迷来悟度,愚来智度,恶来善度,变贪嗔痴为戒定慧,返回人的本性。除掉恶念后,就不再需要这些善念和善法。这时不再有善想,也不再有恶想,即是无二之性。

    而无二之性并不是百物不思,沉空守寂。因为道须通流,何以却滞?所以人们要以智慧关照自己,要广学多闻,达诸佛理,做到通达无碍,游戏三昧。因此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是叫人自由。

    师曰:“明与无明,凡夫见二;智者了达,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实性者,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其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护法品第九)

     

    2. 理解无相、无住和无念

    《坛经》中的相指的是对外部事物的认识、印象和感受。假如我们不认识某人,就不会对这人有印象,对这人就没有形成相。而如果我们认识一个人,就对这人有了印象和判断,这些印象和判断就是对这人的相。比如我们看人有高矮、善恶。对法同样有判断,如戒定慧为善法,贪嗔痴为恶法。这些对人或法的认识和判断就是相。

    “善知识!我此法门,从上以来,先立无念为宗,无相为体,无住为本。无相者,于相而离相;无念者,于念而无念;无住者,人之本性。于世间善恶好丑,乃至冤之与亲,言语触刺欺争之时,并将为空,不思酬害,念念之中,不思前境。若前念今念后念,念念相续不断,名为系缚。于诸法上,念念不住,即无缚也。此是以无住为本。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名为无相。能离于相,则法体清净。此是以无相为体。

    “善知识!于诸境上,心不染,曰无念。于自念上,常离诸境,不于境上生心;若只百物不思,念尽除却,一念绝即死,别处受生,是为大错,学道者思之!若不识法意,自错犹可,更误他人;自迷不见,又谤佛经。所以立无念为宗。

    “善知识!云何立无念为宗?只缘口说见性迷人,于境上有念,念上便起邪见,一切尘劳妄想,从此而生。自性本无一法可得,若有所得,妄说祸福,即是尘劳邪见。故此法门立无念为宗。善知识!无者,无何事?念者,念何物?无者,无二相,无诸尘劳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真如即是念之体,念即是真如之用。真如自性起念,非眼耳鼻舌能念。真如有性,所以起念。真如若无,眼耳色声当时即坏。

    “善知识!真如自性起念,六根虽有见闻觉知,不染万境,而真性常自在。故经云: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定慧品第四)

    上面经文说无住是人的本性。假如一个人需要帮助时,无论这人对我好还是坏我都应该去帮助,而不管一个人是善还是恶我都不会去加害,这些就是无住。

    因为无住是人的本性,所以要无相。即我们虽然对外部事物判断有好和坏,但这些判断不会动摇或改变本性。虽然我们接触外部世界,但我们的本性不受影响,这就是于相而离相。

    无住和无相也告诉我们人的内和外要一致,即是: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

    无念说的是无善恶二相,无烦恼贪恋之心。不要为肉体的情欲,钱财的迷惑而起念,而念的是真如本性。

     

    3. 什么是三味

    三昧来源于梵语,是无念、无相、禅定的意思。

    善知识,智慧观照,内外明彻,识自本心。若识本心,即本解脱。若得解脱,即是般若三昧。般若三昧,即是无念。何名无念?若见一切法,心不染著,是为无念。用即遍一切处,亦不著一切处。但净本心,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来去自由,通用无滞,即是般若三昧,自在解脱。名无念行。若百物不思,当令念绝,即是法缚,即名边见。(般若品第二)

    师复曰:“诸善知识!汝等各各净心,听吾说法。若欲成就种智,须达一相三昧,一行三昧。若于一切处而不住相,于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若于一切处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此名一行三昧。若人具二三昧,如地有种,含藏长养,成熟其实,一相一行,亦复如是。

    “我今说法,犹如时雨,普润大地, 汝等佛性,譬诸种子,遇兹沾洽,悉皆发生。承吾旨者,决获菩提;依吾行者,定证妙果。听吾偈。”曰: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付嘱品第十)

     

    4. 理解顿悟

    “善知识!一切修多罗及诸文字、大小二乘、十二部经,皆因人置。因智慧性,方能建立。若无世人,一切万法本自不有,故知万法本自人兴;一切经书,因人说有。缘其人中,有愚有智;愚为小人,智为大人;愚者问于智人,智者为愚人说法;愚人忽然悟解心开,即与智人无别。”(般若品第二)

    师示众云:“善知识!本来正教无有顿渐,人性自有利钝。迷人渐修,悟人顿契,自识本心,自见本性,即无差别,所以立顿渐之假名。(定慧品第四)

     

    5. 理解禅定

    师示众云:“此门坐禅,元不著心,亦不著净,亦不是不动。若言著心,心原是妄。知心如幻,故无所著也。若言著净,人性本净;由妄念故,盖覆真如,但无妄想,性自清净。起心著净,却生净妄,妄无处所,著者是妄。净无形相,却立净相,言是工夫。作此见者,障自本性,却被净缚。

    “善知识,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著心著净,即障道也。”

    师示众云:“善知识!何名坐禅?此法门中,无障无碍,外于一切善恶境界,心念不起,名为坐;内见自性不动,名为禅。善知识!何名禅定?外离相为禅,内不乱为定。外若著相,内心即乱。外若离相,心即不乱。本性自净自定,只为见境思境即乱。若见诸境心不乱者,是真定也。

    “善知识!外离相即禅,内不乱即定。外禅内定,是为禅定。《菩萨戒经》云:我本元自性清净。善知识!于念念中,自见本性清净,自修,自行,自成佛道。”(坐禅品第五)

     

    6. 理解不立文字

    师言:“此三十六对法,若解用,即道贯一切经法,出入即离两边。”

    自性动用,共人言语,外于相离相,内于空离空。若全著相,即长邪见,若全执空,即长无明。执空之人有谤经直言不用文字。即云不用文字,人亦不合语;只此语言,便是文字之相。又云,直道不立文字,即此不立两字,亦是文字。见人所说,便即谤他言著文字,汝等须知自迷犹可,又谤佛经;不要谤经,罪障无数。(付嘱品第十)

     

    7. 什么是诫定慧?

    诚曰:“秀大师说:诸恶莫作名为戒,诸善奉行名为慧,自净其意名为定。彼说如此,未审和尚以何法诲人?”

    师曰:“吾若言有法与人,即为诳汝。但且随方解缚,假名三昧。如汝师所说戒定慧,实不可思议;吾所见戒定慧又别。”

    志诚曰:“戒定慧只合一种,如何更别?”

    师曰:“汝师戒定慧接大乘人,吾戒定慧接最上乘,。悟解不同,见有迟疾。汝听吾说,与彼同否?吾所说法,不离自性。离体说法,名为相说,自性常迷。须知一切万法,皆从自性起用,是真戒定慧法,听吾偈。”曰: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痴自性慧,心地无乱自性定,不增不减自金刚,身去身来本三昧。(顿渐品第八)

    @149121 回复 ⚑举报 

    本大圣送你上西天
    游客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正在查看 12 个帖子:1-12 (共 12 个帖子)
正在查看 12 个帖子:1-12 (共 12 个帖子)

上传图片

拖拽或点击选择图片(最多五张)

回复至:六祖坛经–憨山大师勘校版
您的信息:



发帖/回帖前,请了解相关版规

0,邮箱地址尽量真实有效,随意填写的可能会被系统误判为垃圾内容。
1,不要开书单。单个帖子尽量发布一种书籍需求。
2,在搜索不到相关主题的情况下,尽量发新帖(发帖标题最好带上书名)。不要在他人帖子中回复某种书籍需要。
3,发帖提问标题尽量简单明了。发帖内容不要太过简略,请对书籍内容、版本或作者作简要说明。
4,出版于1973年以后的资源需求或分享将会被清理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