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回頁面頂

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們的文明

西清古鑒 西清古鑒 西清古鑒 西清古鑒 西清古鑒 西清古鑒 西清古鑒 西清古鑒 西清古鑒

9 條評論
撰自未曾
2018年10月20日

book info

撰於2018年10月20日 | 9 條評論 | 歸類於 | 撰自未曾

西清古鑒

此《西清古鑒》由清代梁詩正等奉敕纂修。此書將內府庋藏的鼎、尊、彝等青銅器分門別類,仿效《博古圖》體例薈輯成編。全書共四十卷,著錄清宮所藏古代銅器一千五百二十多件,每器繪製一圖,圖後以楷書系說,後附《錢錄》十六卷。此內含清乾隆時期內府刊本及清光緒十四年邁宋書館銅版印本兩種。#更新

這是一部著錄清代宮廷所藏古代青銅器的大型譜錄。收商周至唐代銅器1529件(包括銅鏡),而以商周彝器為多。清乾隆十四年(1750),乾隆皇帝下旨,命吏部尚書梁詩正、戶部尚書蔣溥、工部尚書汪由敦,率翰林仿宋宣和年編制的《博古圖》樣式,收錄乾隆帝平日對青銅器的品題,「以內府所藏古鼎彝尊罍之屬案器為圖,因圖系說,詳其方圓圍徑之制,高廣輕重之等,並鈎勒款識,各為釋文。摹繪精審,毫釐不失,則非往之圖譜所能及。」。乾隆帝親自參與了《西清古鑒》的編著,和碩莊、和碩果親王擔任監理。編纂除梁詩正、蔣溥、汪由敦外,還有嵇璜、裘白修、金德英、觀保、于敏中、董邦達、王際華、錢維成等重臣,涉及吏、戶、工、兵、禮等五部。摹篆、繪圖、繕書、校刊、監造等,「雖兼取歐陽修、董逌、黃伯思、薛尚功諸家之說,而援據經史,正誤析疑,亦非歐陽修等所能及」 。從內容到畫工、書法、款識及刊制都代表了當時國家成書的最高水準。

大致目錄

序、職名、總目


卷一至卷七:鼎
卷八至卷十一:尊
卷十二:罍
卷十三、卷十四:彞
卷十五至卷十七:卣
卷十八:瓶
卷十九至卷二十二:壺
卷二十三:爵、斚、觚
卷二十四、卷二十五:觚
卷二十六:觶
卷二十七、卷二十八:敦
卷二十九:簠、簋、豆、鋪、鏊
卷三十:甗、錠
卷三十一:鬲、鍑、盉、冰鑑
卷三十二:匜
卷三十三:洗、盂
卷三十四:量、區、鍾、斗、瓿、缶
卷三十五:盦、鐎斗、奩、罐、臼
卷三十六:鐘、鐸、鈴
卷三十七:錞、戚、鐃、鼓
卷三十八:刀、劍、弩機、符、钁、扛頭、器飾、儀飾、杖頭、鐓、鳩車、表座、硯滴、書鎮、糊斗、鑪
卷三十九、卷四十:鑑


附錢錄、錢錄序、錢錄總目
錢錄十六卷

#另附清光緒14年邁宋書館銅版印本《欽定西清古鑒》

這幅銅板是日本所制。當時廣東候補道、出使日本國參贊陳明遠在日本時,看到該處書商製造銅板仿刻《西清古鑒》一書,鈎摹鐫刻頗屬精良,該書商有意求售,但陳明遠無錢可買,此事被廣東士紳三品銜選用道劉學詢得知,於是籌措款項從日本購回這套銅板全副共九十六箱,試行刷印傳播。這部銅板《西清古鑒》得以在中國印行,全得力於劉學詢。(介紹參考:銅版西清古鑑)。卷首牌記「光緒十四年邁宋書館在日本銅鐫」。版框29.5cm×22.6cm。半頁十行,行十八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欄,無行格。

梁詩正(1697—1763)清朝大臣。字養仲,號薌林,又號文濂子,錢塘(今浙江杭州)人。雍正八年探花,官至東閣大學士,卒諡文莊。書法初學柳公權,繼參趙孟頫、文徵明,晚師顏真卿、李邕。 著有《矢音集》。

蔣溥(1708—1761年),大學士蔣廷錫長子,字質甫,號恆軒,江蘇常熟人,清朝大臣,畫家,善畫花卉,深得家傳。雍正八年二甲第一名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兼戶部尚書。性情寬厚而警敏,任職後,精心奉職,勤於政事,是乾隆時期的重臣,亦是蔣派花鳥畫藝術的重要代表。

#增加更新(2018年10月20日)為清乾隆時期內府刊本,先前為清光緒十四年邁宋書館銅版印本。

註:此PDF文件包含分卷書籤。內含:哈佛大學圖書館藏清乾隆時期內府刊本(版框29.5cm×22.6cm。半頁10行,行18字,白口單魚尾,四周雙欄,無行格)、佛羅里達大學圖書館藏清光緒14年邁宋書館銅版印本兩種
--
文件夾:西清古鑒.四十卷.附錢錄.十六卷.清梁詩正等編.清乾隆時期內府刊本
+清光緒十四年邁宋書館銅版印本
文件格式:PDF高清+
原色版(對頁◫)文件大小:3.49G

黑白版(單頁▯)文件大小:79.4M

直接下載

評論

  1. KarL

    好!

  2. 匿名

    請問能不能提供其他方式下載,奶牛快傳等,謝謝

    • 未曾

      已補充鏈接

  3. 半畝園主人

    書籍刻印相當精美,內容亦極其豐富,不可多得!
    只可惜第1503-1573頁為空白,主要是35,36卷的內容, 可能是文件在傳輸過程中有缺失!!

    • 未曾

      測試本地的文件並無所述問題~~
      請重新打開PDF文件試試~(有時候大文件,PDF閱讀器會有問題)

  4. 原物已經不見了嗎,現在流傳的都是日本拓印的呀,太可惜了

    • 未曾

      那個年代日本的印刷比較好而已

    • 匿名

      我看有兩本真跡在2015的時候從一個叫鄉下貨的商家賣出去了 應該還在中國

  5. jually

    收藏之。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