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回頁面頂

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們的文明

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 老子道德經

2 條評論
撰自未曾
2015年11月27日

book info

撰於2015年11月27日 | 2 條評論 | 歸類於 | 撰自未曾

老子道德經

明代中葉崇尚古學,《左傳》、《國語》而外,《六子》亦屬熱門,一再刻行。顧春將當時流行的《老子道德經》等六子書編為《六子書》。此《老子道德經》以古本河上公注本為底,參文群籍,考義多方,精校而成。此為明嘉靖時期顧春世德堂刊《六子書》之一,版心上鐫「世德堂刊」。

此書屬於顧春世德堂刻《六子書》的其中一種。《六子書》包括《老子道德經》二卷,漢河上公注;《南華真經》十卷,晉郭象注,唐陸德明音義;《沖虛至德真經》八卷,晉張湛注;《荀子》二十卷,唐楊倞注;《新纂門目五臣音注揚子法言》十卷,晉李軌、唐柳宗元、宋宋咸、吳秘、司馬光注;《中說》十卷,宋阮逸注。明代中葉崇尚古學,《左傳》、《國語》而外,《六子》亦屬熱門,一再刻行。顧春將當時社會上流行的《老子道德經》等六種子書編為一書,引用權威注本,並「參文群籍,考義多方」(顧春《刻六子書跋》),於嘉靖九年(1530),竣於嘉靖十二年,歷四年而成。該書既保留了六子書原文,又收入名家注語,是六子研究的重要文獻。

大致目錄

老子道德經序(景定改元蒲節前三日石廬龔士咼序)
道德經序(葛玄序)

老子道經卷上
河上公章句第一
河上公章句第二

老子德經卷下
河上公章句第三
河上公章句第四

老子道德經序

或問曰:「六經之後,諸子之書出焉,今獨行五子,何與?」

余應之曰:「老莊極道之玄者也,荀、揚、文中子,明道之要者也,焉得而不行。」

曰:「吾嘗聞之,荀子著書,辯儒墨也。揚子法言,象論語也。文中子論六經,又所以昭先王之道也。若老子道德,生乎無先,終乎無極,其流也寂。莊子寓言,一物我,齊死生,其失也誕,抑可與推明聖道者並論哉?」

余曰:「不然,道有精粗,學有本末。大易無思無為,自窮理盡性始;大學能靜能定,自格物致知始。由本而至末,由粗而造精,荀揚文中子三子之講學是也,不觀 象,心其易,不踐形,性其天,言精而遺其粗,舍本而求其末,老莊之談玄是也。聖賢之學,大槩從頭徹底做出,老莊只直截說,從向上處去,故葛玄謂其為天地立 根,蓋體道之自然。郭象謂其明內聖外王之道,皆曠然自得,茲豈淺淺造道者所能至哉!夫學至道而止道之精而止,學者倘自荀書儒道而推明之,則可以至王道之無 為;自揚子法言而精進之,則可以會道德於不言;自文中子六經之學而充廣之,又可以富胸中之六經。至是則老氏自然之天,莊生自得之境,若夫欲觀其書,當觀其 心。」

景定改元蒲節前三日石廬龔士咼序

道德經序

老子體自然而然,生乎太無之先,起乎無因,經歷天地,始終不可稱載,終乎無終,窮乎無窮,極乎無極,故無極也與 大道而倫,化為天地而立根,布炁於十方,抱道德之至淳,浩浩蕩蕩不可名也。煥乎其有文章,巍巍乎其有成功,淵乎其不可量,堂堂乎為神明之宗。三光恃以朗 照,天地稟以得生,乾坤運以吐精。高而無民,貴而無位,覆載無窮,闡教八方,諸天普弘。大道開闢以前,復下為國師,代代不休,人莫能知之。匠成萬物不言, 我為玄之德也。故眾聖所共尊,道尊德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惟老氏乎。

周時復託神李母,剖左腋而生,生即皓然,號曰老子。老子之號,因玄而出,在天地之先,無衰老之期,故曰老子。世人謂老子當始於周代,老子之號始於無數之 劫,其窈窈冥冥,眇邈久遠矣。世衰,大道不行,西遊天下,關令尹喜曰,大道將隱乎,願為我著書,於是作道德二篇,五千文,上下經焉。夫五千文宣道德之源, 大無不包,細無不入,天人自然,經也。

余先師有言,精進研之則聲參太極,高上遙唱,諸天歡樂則攜契玄人,靜思期真則眾妙感會,內觀形影則神炁長存,體洽 道德則萬神震伏,禍滅九陰,福生十方,安國寧家。孰能知乎無為之文,洿之不辱,飾之不榮,撓之不濁,澄之不清,自然也。應道而見,傳告無窮,常者也。故知 常曰明,大道何為哉,弘之由人,所以尊妙可不極精乎。

粗述一篇,唯有道者寶之。

太極左仙公葛玄譔。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諡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道德經》,又稱《老子》、《道德真經》、《老子五千文》及《五千言》,原為思想家老子的著作,中國春秋戰國時期道家學派奉為創始典籍,有學者認為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神哲學著作。在秦時《呂氏春秋·注》稱為《上至經》,漢初曾直呼《老子》,自漢景帝起此書被尊為《道德經》。

顧春,字符卿,號東滄居士,明嘉靖間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官懷遠將軍。堂號「世德堂」,以刻書聞名。

河上公亦稱「河上丈人」,河上真人,齊地琅琊一帶方士,黃老哲學的集大成者,方仙道的開山祖師。河上公可謂是歷史上真正的隱士,其為老子作注的《河上公章句》成書最早、流傳最廣、影響最大,但是其姓名生地無人能知。《神仙傳》載:「河上公者,莫知其姓名也」。

世德堂《六子全書》,為嘉靖間一部影宋名刻。顧春輯,全套共六十卷,包括《道德經》二卷,《南華真經》十卷《沖虛至德真經》八卷《荀子》二十卷、《新纂門目五臣音注揚子法言》十卷,《中說》十卷

文件名:六子全書.明嘉靖時期顧氏世德堂刊本
文件格式:PDF高清
文件夾大小:1.33G

下載鏈接

你可以由上面的綠色按鈕下載世德堂刊《六子全書》全套,或由書名鏈接查看對應書籍介紹。末尾紅色按鈕為本頁介紹書籍下載地址。

註:此PDF文件包含分卷書籤。半葉八行十七字,小字雙行字同,白口,四周雙邊,單白魚尾,框高19.5厘米,寬14.4厘米。本站有明凌氏朱墨套印《道德經》可供參考閱讀。
--
書名:老子道德經.上下卷.河上公注.明嘉靖時期顧氏世德堂刊本
文件格式:PDF高清
文件大小:72.1M

直接下載

評論

  1. 1. 理解大道甚夷第五十三章說:使我介有知也,行於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民甚好解,朝甚除,田甚蕪,倉甚虛,服文采,帶利劍,猒食而貨財有餘,是謂盜夸。盜夸,非道也。第十四章:視之而弗見,名之曰微。聽之而弗聞,名之曰希。捪之而弗得,名之曰夷。三者不可至計,故混而為一。一者,其上不謬,其下不惚。尋尋呵!不可名也,復歸於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沕望。隨之不見其後,迎之不見其首。執今之道,以御今之有,以知古始,是謂道紀。夷字有很多意思,其中有平坦的意思。對大道甚夷的解釋從古代就解釋為大道十分平坦。而第十四章老子將夷定義為摸不到或抓不着叫夷,這一章我認為是老子在描述他所感受的道。雖然能感受到道,但是看不見,聽不到,也摸不着。所以我們可將第五十三章理解為:假使我對道稍有認知,就依大道而行,但唯獨擔心做施行或施予的事。老子擔心人們認為這些能看到的施行或施予的事即是大道。大道是摸不到的,但人們總願意將現實的或描繪的路徑理解為道,就像田地荒蕪,倉廩空虛,但宮廷壯觀,衣服絢麗,身帶利劍,用不完的美食財貨。而把這些認為是得道的話,實際上是在誇耀強盜。老子認識的道是:其上不謬,其下不惚。無狀之狀,無物之象,叫做沕望。隨之不見其後,迎之不見其首。第二十一章同樣說道之物,唯望唯惚。第三十四章說:道氾呵!其可左右也。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唯道是從。道之物,唯望唯惚。惚呵!望呵!中有象呵!望呵!惚呵!中有物呵!幽呵!冥呵!中有請呵!其請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順眾父。吾何以知眾父之然?以此。第三十四章:道氾呵!其可左右也。成功遂事而弗名有也。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則恆無欲也,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弗為主,可名於大。是以聖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為大也,故能成大。第三十四章講:萬物歸附但不自以為是主宰,這就是恆無欲,可稱作小,也可稱作大。第四十章: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是以建言有之曰:明道如費,進道如退,夷道如類,上得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天象無邢,道葆無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第四十章講的上得如谷,大白如辱,廣德如不足,建德如偷,質真如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天象無邢,道葆無名都是在說明道如費、進道如退。而夷道如類是說摸不到的道就像我們能夠看到的各類事物一樣無處不在,如第三十四章所說道氾呵!其可左右也。第四十七章:不出於戶,以知天下;不規於牖,以知天道。其出也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一般人們崇尚見多識廣、學識淵博,但認識天道不在於廣識博聞。這裡不出於戶,以知天下說的是知天下不在於要走出家門,游遍五湖四海。人們可能會發現發生在鄉里的事情實質上也可能在家裡發生,國家發生的事情也可能發生在鄉里,所以理解大道不在於閱歷豐富。這裡說的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強調的是知無知、學無學、為無為,這和第六十四章的為之者敗之、執者失之一致。第五十四章: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絕。修之身,其德乃真。修之家,其德有餘。修之鄉,其德乃長。修之國,其德乃夆。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以此。第五十四章講善於建立的不會被拔除或摧毀,善於擁有的不會丟失或被奪去。既然長存,後代知到後就會一直懷念。遵道而貴德就是這樣會長存。個人遵從的道和天下遵從的道是一樣的。個人遵循道就能夠看到德的真實作為,天下遵從道就能夠看到天下德的博大。然後自問:吾何以知天下之然茲?這裡的然是如此或這樣的意思,即:我怎麼知道天下是如此的?這裡的如此指修之身,其德乃真到修之天下,其德乃博。以此的意思是:就是這樣,即以身觀身到以天下觀天下。以身觀身可解釋為道修之以個人就能夠觀察個人的作為,以天下觀天下可解釋為道修之以天下就能夠知道天下的作為。我認為這裡在強調第四十七章不行而知,不見而名,弗為而成。古人在解釋德時說:德者,得也。得道就是有德。

  2. 10. 理解道第二十五章:有物昆成,先天地生。蕭呵!謬呵!獨立而不改,可以為天地母。吾未知其名,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國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獨立翻譯成無匹雙或獨自長存,而無匹雙即是獨一的意思。有渾然一體,先天地而生,無聲無形,獨一而永恆的取字為道。勉強取名叫大。即是獨一而永恆,且先天地生,道就是《聖經》中的獨一的真 神。《聖經》中把創造天地萬物的永生 神稱為父,老子把先天地生獨一而永恆的道稱為母。這樣對道生一的理解就能夠在《聖經》中找到。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中氣以為和。天下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自名也。物或損之而益,益之而損。故人之所教,亦議而教人。故強梁者不得死。我將以為學父。創世記第一章開始說:起初, 神創造天地。歌羅西書第一章15-20節說:愛子是那看不見的 神之像,是首生的,在一切被造的以先。因為萬有都是在他裡面的,無論是在天上的、地上的,能看見的、不能看見的,或是有權位的、統治的,或是執政的、掌權的,一概都是籍着他為着他造的。他在萬有之先;萬有也是靠着他而存在。他是身體(教會)的頭;他是元始,是從死人中復活的首生者,好讓他在萬有中居首位。因為 神喜歡使一切的豐盛在他裡面居住,籍着他, 神使萬有與自己和好,無論是地上的、天上的,都籍着他在十字架上所流的血促成了和平。天地是 神創造的,是 神籍着愛子創造的。正像在約翰福音第一章14節說的:道成了肉身,住在我們中間,充充滿滿地有恩典有真理,我們也見過他的榮光,正是父獨一兒子的榮光。父既然把天上地下所有的權柄都賜給了子,道成了肉身的榮光也正是父籍着獨一兒子的榮光顯現在世人面前。約翰福音第十四章28節 說:「你們聽見我對你們說過,我去了還要回到你們這裡來。你們若愛我,就會因我到父那裡去而喜樂,因為父比我大。」馬太福音第二十四章36節說:「但那日子,那時辰,沒有人知道,連天上的天使也不知道,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 雖然他是那看不見的 神之像,在萬有之先,萬有也是靠着他而存在,首生者耶穌還是說:「父比我大。」在論到終結的日子耶穌說:「子也不知道,惟有父知道。」
    道生一的一就是永生 神的獨一兒子,一生二的二就是天和地。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而以為天下正。其致之也,謂天毋已清,將恐裂;謂地毋已寧,將恐發;謂神毋已靈,將恐歇;謂谷毋已盈,將恐竭;謂萬物毋已生,將恐滅;謂侯王毋已貴以高,將恐蹶。故必貴而以賤為本,必高矣而以下為基。夫是以侯王自謂孤、寡、不穀,此其賤之本與?非也,故致數與無與。是故不欲祿祿若玉,珞珞若石。第十六章章:至虛,極也,守靜,督也。萬物旁作,吾以觀其復也。天物云云,各復歸於其根,曰靜。靜,是謂復命。復命,常也。知常,明也。不知常,妄。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三十九章講萬物都是籍着一而生的,而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有對立的兩個方面,就如萬物籍着一而生,但是如果萬物不停地生長就會消亡。所以萬物有生長就會有衰老,第十六章說萬物從根開始生長到衰老,最後又回歸到根。就像我們看到地上的萬物春天根開始重新生長,種子開始發芽。萬物的生長、衰老,最後又歸到根就是按照天地的節律生的三,而生長、衰老和歸根循環往復生生不息就生出萬物。在第二十五章說天法道,而不說天法一。這是因為愛子是那看不見的 神之像,在萬有之先,萬有也是靠着他而存在,在他是豐盛圓滿的,毫無欠缺的,所以聽從子就是聽從父。因此說天法道。約翰一書第二章23節說:凡不認子的,就沒有父;宣認子的,連父也有了。第五十二章:天下有始,以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沒身不殆。塞其兌,閉其門,終身不堇。啟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棘。見常曰明,守柔曰強。用其光,復歸其明,毋遺身殃,是謂襲常。第五十二章說從天下萬物之始。道就是天下母,即得到母的啟示,就知道了子。即知道了子,並聽從了子的教導,就持守母的道,終身就不會有危險。眼目不被迷惑,口不妄言,終身就不會愁苦。開啟眼目情慾,追求情慾的滿足,終身不可解脫。知道常叫做明。持守柔弱叫做強大。用明的光就得到明,就不會有禍患,這就是學習常。這裡的常有持久不變的意思。 哥林多前書第十五章19-28節說:我們若靠基督只在今生有指望,就比所有的人更可憐。其實,基督已經從死人中復活,成為睡了之人初熟的果子。既然死是因一人而來,死人復活也因一人而來。在亞當里眾人都死了;同樣,在基督里眾人也都要復活。但各人是按着自己的次序復活:初熟的果子是基督;然後在他來的時候,是那些屬於基督的。再後,終結到了,那時基督既將一切執政的、掌權的、有權能的都毀滅了,就把國交給父 神。因為基督必掌權,等神把一切仇敵都放在他的腳下。他要毀滅的最後仇敵就是死亡。因為經上說:「神使萬物都服在他的腳下。」既說萬物都服了他,那使萬物屈服的,很明顯地是不在其內了。既然萬物服了他,那時,子也要自己順服那叫萬物服他的,好使 神在萬物之中,在萬物之上。 這裡說到了終結的日子,子和 神的兒女都要順服在 神的權柄下,叫 神在萬物之中,在萬物之上。所以說是天法道。

  3. 匿名

    請未曾老師補發鏈接

    • 未曾

      鏈接已補充

  4. 一坨屎

    未曾大哥,期待能找到道德經王弼的注本,搜了好多都找不到或是無法下載。

  5. s

    能補發下下載鏈接嗎

    • 未曾

      補充了鏈接

  6. 人間不值得

    Wltz,未曾先生,我曾見過早年中國體育印刷的一版道德經注釋,聽說裡面原文是馬王堆的那一版本,具體是不是我也不知曉,但是原文確實與站內三部有一些不太一樣。可惜的是原書我已經找不到了…不知未曾先生可有辦法?

  7. 應無所住

    生命之道

    論到從起初原有的生命之道,路加福音第十章25-28節說:有一個律法師起來試探耶穌,說:「老師,我該做什麼才可以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律法上寫的是什麼?你是怎樣念的呢?」他回答說:「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如己。」耶穌對他說:「你回答得正確,你這樣做就會得永生。」
    路加福音第十八章18-25節說:有一個官問耶穌說:「善良的老師,我該作什麼事才能承受永生?」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是善良的?除了 神一位之外,再沒有善良的。誡命你是知道的:『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當孝敬父母。』「那人說:「這一切我從小都遵守了。」耶穌聽見了,就對他說:「你還缺少一件:要變賣你一切所有的,分給窮人,就必有財寶在天上;你還要來跟從我。」他聽見這些話,就很憂愁,因為他很富有。耶穌見他變得很憂愁,就說:「有錢財的人進 神的國是何等的難哪!駱駝穿過針眼比財主進 神的國還容易呢!」
    馬太福音第五章43-48節說:「你們聽過有話說:『要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迫害你們的禱告。這樣,你們就可以做天父的兒女了。因為他叫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做嗎?你們若只請你弟兄的安,有什麼比別人強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做嗎?所以,你們要完全,如同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
    在《舊約》裡告訴以色列人及其先祖遵守的是律法,首先給亞當和夏娃的律法是不可吃智慧樹上的果子。然後告訴他們的兒子該隱不可殺人。隨着犯罪的增多,律法也越來越多。到了摩西時代就有了《舊約》的律法。我們知道律法本是好的,律法是用來懲戒犯罪的,人不應該違反律法。但是人們卻不能遵守律法,這是因為人們心裡的惡念。就像我們知道偷盜或作假見證是違法的,但是我們心裡的貪念和虛榮卻驅使我們去做違法的事。所以就像《舊約》預言的那樣人們要在思想上潔淨,從心靈里除掉惡念。
    耶利米書第三十一章31-33節說:看那,日子將到,我要與以色列家和猶大家另立新約。這是耶和華說的。這約不像是我拉着他們祖宗的手,領他們出埃及地的時侯與他們所立的約。我雖作他們的丈夫,他們卻背了我的約。這是耶和華說的。那些日子以後,我與以色列家所立的新約是這樣:我要將我的律法放在他們裡面,寫在他們心上。我要作他們的 神,他們要作我的子民。這是耶和華說的。
    以西結書第三十六章24-27節說:我必從列國帶領你們,從列邦聚集你們,領你們回到本地。我必灑清水在你們身上,你們就潔淨了。我要潔淨你們,使你們脫離一切的污穢,棄絕一切的偶像。我也要賜給你們一顆新心,將新靈放在你們裡面,又從你們肉體中除掉石心,賜給你們肉心。我必將我的靈放在你們裡面,使你們順從我的律例,遵守遵行我的典章。
    這預言就是《新約》耶穌傳講的愛,兩條最大的誡命就是你要盡心、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 神,又要愛鄰如己。人如果有了愛就在律法之上,不再受律法的約束。就像一個充滿愛的人不會再想到偷盜或做假見證,而是有憐恤人的心,當看到一個人沒有吃的就會給這人吃的,沒有穿的就會給這人衣服。律法是為了懲戒人準備的,不會有人說沒有偷盜過要得到獎賞。愛是我們得到的恩典,愛讓我們獲得永生。
    羅馬書第十三章8-10節說:你們除了彼此相愛,對任何人都不可虧欠什麼,因為那愛人的就成全了律法。那不可姦淫,不可殺人,不可偷盜,不可貪婪,或別的誡命,都包括在「愛鄰如己」這一句話之內了。愛是不對鄰人作惡,所以愛就成全了律法。
    我要探究天下所學之道本為一。但對一個字的不同理解,各經文的意義會相差甚遠。
    論到聖經中的十誡「不可殺人」,馬太福音第五章21-22節說:「你們聽過有話對古人說:『不可殺人』;『凡殺人的,必須受審判。』但是我告訴你們:凡向弟兄動怒的,必須受審判;凡罵弟兄是廢物的,必須受議會的審判;凡罵弟兄是白痴的,必須遭受地獄的火。」
    如果我們做到不向弟兄動怒且愛人如己,就不再受誡命「不可殺人」的約束。
    道德經第四十九章說: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徳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徳信。第六十三章說:報怨以徳。第三十一章說: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君子居則貴左,用兵則貴右。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為上,勝而不美,而美之者,是樂殺人。夫樂殺人者,則不可得志於天下矣。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蒞之,戰勝以喪禮處之。
    這裡清楚地說:有道者和君子不參加戰爭。對於其他人,如果窮追「不得已而用之」的意思可能得到不同的結論。但是如果一個將上戰場的人知道戰爭結束後要參加如同為親人或鄰舍舉辦的葬禮,就沒有任何理由參加戰爭。
    道德經第七十九章說:和大怨,必有餘怨,安可以為善?是以聖人執左契,而不責於人。有德司契,無德司徹。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聖人雖然知道有人冒犯或虧欠了自己,並且掌握充分的證據,但也不責怪那人或向其追討。
    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說:使君東方人,但心淨即無罪;雖西方人,心不淨亦有愆。東方人造罪,念佛求生西方,西方人造罪,念佛求生何國?凡愚不了自性,不識身中淨土,願東願西,悟人在處一般,所以佛言,隨所住處恆安樂。使君心地但無不善,西方去此不遙;若懷不善之心,念佛往生難到。今勸善知識,先除十惡,即行十萬,後除八邪,乃過八千,念念見性,常行平直,到如彈指,便睹彌陀。
    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說:善知識,常行十善,天堂便至;除人我,須彌倒;去邪心,海水竭;煩惱無,波浪滅;毒害忘,魚龍絕。自心地上覺性如來,放大光明。外照六門清淨,能破六欲諸天,自性內照,三毒即除,地獄等罪,一時消滅。內外明徹,不異西方。不作此修,如何到彼?
    六祖壇經決疑品第三說:師言:「吾與大眾說無相頌,但依此修,常與吾同處無別。若不作此修,剃髮出家,於道何益!頌曰: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苦口的是良藥,逆耳必是忠言。改過必生智慧,護短心內非賢。日用常行饒益,成道非由施錢。菩提只向心覓,何勞向外求玄?聽說依此修行,天堂只在目前。」
    十善的第一善為「不殺生」。關於什麼是「不殺生」,已探討爭論千年。我這樣的凡夫如果痴迷於知道何為生,可能要到學校學習生物課了。或心生異念妄解什麼是「不殺生」就要走入邪途。
    六祖壇經自序品第一說:惠能後至曹溪,又被惡人尋逐。乃於四會,避難獵人隊中,凡經一十五載,時與獵人隨宜說法。獵人常令守網。每見生命,盡放之。每至飯時,以菜寄煮肉鍋。或問,則對曰:但吃肉邊菜。
    惠能理解的「不殺生」就是「不可殺人」。惠能雖有慈悲憐憫之心,放生捉到的獵物和不吃捉到的獵物,但也吃肉邊菜而不願獵人因吃的食物感覺羞愧。
    我們不能痴迷,也不可自欺。羅馬書第十四章20-23節說:不可因食物毀壞 神的工作。一切都是潔淨的,但有人因食物使人跌倒,這在他就是惡了。無論是吃肉是喝酒,是什麼別的事,使弟兄跌倒,一概不作,才是善的。你有信心,就要在 神面前持守。人能在自己以為可行的事上不自責就有福了。若有人疑惑而吃的,就被定罪。因為他吃不是出於信心。凡不出於信心的都是罪。
    摩西律法規定不可吃不潔淨的食物(利未記第十一章),但耶穌基督是要我們心裡潔淨。約翰福音第一章17節說:律法是籍着摩西頒布的;恩典和真理卻是由耶穌基督來的。
    馬可福音第七章18-23節說:耶穌對他們說:「你們也是這樣不明白嗎?難道你們不了解,凡從外面進去的不能玷污人嗎?因為不是進入他的心,而是進入他的肚子,又排入廁所。」(這是說,各樣的食物都是潔淨的。)耶穌又說:「從人裡面出來的,那才玷污人;因為從人心裡發出種種惡念,如淫亂、偷盜、兇殺、姦淫、貪婪、邪惡、詭詐、淫蕩、嫉妒、毀謗、驕傲、狂妄。這一切的惡都是從裡面出來,且能玷污人。」
    路加福音第十一章40-41節說:無知的人哪!造外面的,不也造了裡面嗎?只要把杯盤裡面的施捨給人,對你們來說一切就都潔淨了。
    路加福音第十七章20-21節說:法利賽人問:「 神的國幾時來到?」耶穌回答:「 神的國來到,不是眼睛看得見的。人也不能說:』看哪,在這裡!『或說:』在那裡!『因為 神的國就在你們心裡。」
    約翰福音第四章23-24節說:時候將到,現在就是了。那真正敬拜父的,要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因為父要這樣的人敬拜他。 神是靈,所以敬拜他的必須用心靈和誠實敬拜他。
    馬太福音第七章1-2節說:"你們不要評斷別人,免得你們被審判。因為你們怎樣評斷別人,也必怎樣被審判;你們用什麼量器量給人,也必用什麼量器量給你們。「
    哥林多前書第四章1-6節說:人應該把我們看為基督的執事,為 神的奧秘的管家。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忠心。我被你們評斷,或被別人評斷,我都以為是極小的事;我連自己也不評斷自己。雖然我不覺得自己有錯,卻也不能因此判為無罪;審判我的是主。所以,時候未到,在主來以前什麼都不要評斷,他要照出暗中的隱情,揭發人的動機。那時,各人要從 神那裡得着稱讚。弟兄們,為你們的緣故,我拿這些事應用到我自己和亞波羅身上。讓你們從我們學到「不可過於聖經所記」這話的意思。免得你們自高自大,看重這個,看輕那個。使你與人不同的是誰呢?你所有的有哪一個不是領受的呢?若是領受的,為何自誇,仿佛不是領受的呢?
    如果一個人持守「掃地不傷螻蟻命,愛惜飛蛾紗罩燈。」或為持守誡命遠遁深山,我不能論斷這人。
    耶利米書第三十五章13-14節說:「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你去對猶大人和耶路撒冷的居民說,你們不肯領受訓誨,聽從我的話嗎?這是耶和華說的。利甲的兒子約拿達所吩咐他子孫不可喝酒的話,他們已經遵守了;他們因為聽從祖先的吩咐。直到今日都不喝酒。至於我,我一再警戒你們,你們卻不肯聽從我。我一再差遣我的僕人眾先知到你們那裡去,說:『你們各人當回頭離開惡道,改正行為,不再隨從事奉別神,如此,就必住在我所賜給你們和你們祖先的地上。』只是你們不側耳而聽。也不聽我。利甲的兒子約拿達的子孫能遵守祖先所吩咐他們的命令,這百姓卻不肯聽從我!「
    耶利米書第三十五章18-19節說:耶利米對利甲族的人說:」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因你們聽從你們先祖約拿達的吩咐,謹守他的一切命令,照他所吩咐的去做。所以萬軍之耶和華—以色列的 神如此說:利甲的兒子約拿達必永不斷有人侍立在我面前。」
    耶利米書第十六章1-2節說:耶和華的話又臨到我,說:「你不可在這地方娶妻,為自己生兒育女。」
    哥林多前書第九章5節說:難道我們沒有權利帶着信主的妻子一起出入,如同其餘的使徒,和主的弟兄們,和磯法一樣嗎?
    我們不能根據上面經文就斷定聖經不讓我們喝酒或先知和使徒不能結婚。
    馬太福音第十九章8-11節說:耶穌說:「摩西因為你們的心硬,所以准許你們休妻。但起初並不是這樣。我告訴你們,凡休妻另娶的,若不是為不貞的緣故,就是犯姦淫了。」門徒對耶穌說:「丈夫和妻子的關係既是這樣,倒不如不娶。」耶穌對他們說:「這話不是人人都能領受的,惟獨賜給誰,誰才能領受。因為有從母腹里就是不宜結婚的,也有因人為的緣故不宜結婚的,並有為天國的緣故自己不結婚的。這話誰能領受,就領受吧。」
    馬太福音第十一章28-30節說:凡勞苦擔重擔的人都到我這裡來,我要使你們得安息。我心裡柔和謙卑,你們當負我的軛,向我學習;這樣,你們的心靈就必得安息。因為我的軛是容易的,我的擔子是輕省的。
    約翰福音第八章31-36節說:耶穌對信他的猶太人說:「你們若繼續遵守我的道,就真是我的門徒了。你們將認識真理,真理會使你們自由。」他們回答他:「我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從來沒有作過誰的奴隸,你怎麼說『會使你們自由』呢?」耶穌回答他們:「我實實在在地告訴你們,所有犯罪的人就是罪的奴隸。奴隸不能永遠住在家裡;兒子才永遠住在家裡。所以, 神的兒子若使你們自由,你們就真正自由了。」
    約翰一書第四章7-8節說:親愛的,我們要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從 神來的。凡有愛的都是由 神而生,並且認識 神。沒有愛的就不認識 神。因為 神就是愛。
    約翰一書第五章2-3節說:我們愛 神,又實行他的命令,由此就知道我們愛 神的兒女了。我們遵守 神的命令,這就是愛他了。而且他的命令並不是難守的。
    雅各書第二章12-17節說:既然你們要按使人自由的律法受審判,就要照這律法說話行事。因為對那不憐憫人的,他們要受沒有憐憫的審判;憐憫勝過審判。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心,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呢?這信心能救他嗎?若是弟兄或是姐妹沒有衣服穿,又缺少日用的飲食;你們中間有人對他們說:「平平安安地去吧!願你們穿得暖,吃得飽」,卻不給他們身體所需要的,這有什麼益處呢?信心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是死的。
    歌林多前書第十三章說:我若能說人間的方言,甚至天使的語言,卻沒有愛,我就成為鳴的鑼、響的鈸一般。我若有先知講道的能力,也明白各樣的奧秘,各樣的知識。而且有齊備的信心,使我能夠移山,卻沒有愛,我就算不得什麼。我若將所有的財產救濟窮人,又犧牲自己的身體讓人誇讚,卻沒有愛,仍然對我無益。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愛是永不止息。先知講道之能,終必歸於無有;說方言之能終必停止;知識也終必歸於無有。我們現在所知道的有限,先知所講的也有限,等那完全的來到,這有限的必消逝。我作孩子的時候,說話像孩子,心思像孩子,意念像孩子;既長大成人,就把孩子的事丟棄了。我們現在是對着鏡子觀看,模糊不清;到那時,就要面對面了。我如今所認識的有限,到那時就全認識,如同主認識我一樣。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8. 小方

    你好站長,請問最早版本的道德經是不是馬王堆出圖的帛書哦?有沒有資源?

  9. 應無所住

    道德經閱讀

    讀《道德經》會發現因為各種版本或者內容不同,或者標點位置不同,表達的意思可能會相反。所以我取帛書《老子》來理解《道德經》。下面是第一章的原文。
    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眾眇之門。
    一種翻譯是:可以用言語表述的道,就不是永恆的道;可以用言語說出的名,就不是永恆的名。無名是天地的始端,有名是萬物的根源。所以經常沒有欲望,以便觀察無名的微妙;經常有欲望,以便觀察有名的端倪。兩者出於同一個源。名稱不同,指的是同一個道。無比玄妙深遠,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
    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多數翻譯在翻譯無欲時就翻譯成沒有欲望,但是在翻譯有欲時不翻譯成有欲望,而是翻譯成有意識,或其他意思。我認為多數翻譯和理解不將有欲翻譯成有欲望符合宗教和社會倡導的減少欲望的理念。
    對這一章的理解應是:我們用名稱和講解來認識道,而在內心去掉名稱的束縛來理解道的含義。
    第三章說: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
    這裡的無知無欲應該不是說教人沒有知識和欲望,而是讓人知道無知無欲的境界,就像理解恆道和無名一樣。有人雖然有深奧的學識,但應知道有無法用語言表達的道,這樣就會虛心謙下,而不會輕舉妄動。
    第二十二章說:炊者不立,自視者不章,自見者不明,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其在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欲者弗居。
    這一章簡要地說就是自以為是、急功近利和貪食的人是令人厭惡的,有欲望的人不這樣做。但是按照世俗的理解自大,急功近利或是貪食是貪慾的結果。而老子卻說:有欲者弗處。
    要想理解老子「欲」的意思,應該了解《道德經》中心思想。《道德經》的中心思想講的是道德,但是他只描述了道德的表現或特點,沒有給出直接的描述,這正符合他開始所說:道可道也,非恆道也。所以我們要自己用心靈去體會。下面是老子對道德的主要描述:善者善之,不善者亦善之,德善也。信者信之,不信者亦信之,德信也。(第四十九章)報怨以德。(第六十三章)所以要以善和信對待任何人,要以德報答怨恨。
    第六十三章說: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我們如何理解這些:欲無欲,為無為,學無學,事無事,行無行,味無味。我們把欲、為、學、事、行、味這些看作是有欲的行為,但是要達到恆道的結果,就是無欲、無為、無學、無事、無行、無味。這裡的「無」應解釋為無名或不能用言語和文字表達。道恆無名指的是道沒有名字或者是道不能用言語和文字表達。鑿戶牖,當其無有,室之用也。建造房屋最後用的是空的地方。所以「學」可理解為學習通過各種感官可接觸的道,「無學」是認識所學恆道的本義。「學無學」可解釋為「學恆道的學」。
    現在能夠把第一章的有欲和無欲的關係解釋為此二者出於同一個源,或者說此二者同時出現,就是欲無欲,名稱不同,指的是同一個道。無比玄妙深遠,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
    第六十四章說: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某也。其脆易判,其微易散。為之乎其未有,治之乎其未亂。合抱之木,作於毫末。九成之台,作於虆土。百刃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成事而敗之。故慎終若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從這一章我們可理解做事要自始至終認真去做,要慎始若終。如果執意而為就要失敗。所以,這裡理解「為無為」就是慎始若終。「欲不欲」就是我們雖然有日常所需,但不會追求所謂高雅時尚稀有的東西。「學不學」就是通過學習而不會再犯眾人以前犯的錯誤。
    第七十九章說:天之道,猶張弓者也,高者印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故天之道,損有餘而益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奉有餘。孰能有餘而有以取奉於天者乎?唯又道者乎?是以聖人為而弗又,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見賢也。
    上面理解「為無為」就是聖人做事不會居功自傲或占有,而是功成身退。
    第四十章開始說:上士聞道,堇能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弗笑不足以為道。
    讓我們記住《聖經》來自 上帝的智慧。
    43「你們聽過有話說:『要愛你的鄰舍,恨你的仇敵。』44但是我告訴你們:要愛你們的仇敵。為那迫害你們的禱告。45這樣,你們就可以作天父的兒女了。因為他叫太陽照好人,也照壞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46你們若只愛那愛你們的人,有什麼賞賜呢?就是稅吏不也是這樣做嗎?47你們若只請你弟兄的安,有什麼比別人強呢?就是外邦人不也是這樣做嗎?48所以,你們要完全,如同你們的天父是完全的。」(馬太福音第五章43-48節)
    4愛是恆久忍耐,又有恩慈;愛是不嫉妒;愛是不自誇,不張狂,5不作害羞的事,不求自己的益處,不輕易發怒,不計算人的惡,6不喜歡不義,只喜歡真理;7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8愛是永不止息。(哥林多前書第十三章4-8節)

  10. 南田晚風

    非常感謝!

    希望什麼時候能有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感激不盡!

    • 匿名

      下載不厭書法,裡面有高清字帖

    • 芥誠

      去中華珍寶館

  11. 未曾先生,這兒的《六子全書》明嘉靖時期顧氏世德堂刊本,下載鏈接是哈佛,但是百度雲裏面的」六子全書.明嘉靖時期顧氏世德堂刊本「文件夾裏面的《老子道德經》卻是國立公文書館的?

    • 未曾

      六子全書,哈佛的比較全,所以部分是整理自哈佛
      這本《老子道德經》國立公文書館的保存更好,所以取了國立公文書館的這個版本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