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回頁面頂

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們的文明

煎茶圖式 煎茶圖式 煎茶圖式 煎茶圖式 煎茶圖式 煎茶圖式 煎茶圖式

3 條評論
撰自未曾
2013年11月12日

book info

撰於2013年11月12日 | 3 條評論 | 歸類於 | 撰自未曾

煎茶圖式

煎茶道屬於茶道的一種,中國茶道在唐宋時期開始形成。其標誌就是陸羽《茶經》的問世。當時所形成的茶道屬於煎茶道。這套是酒井忠恆編《煎茶圖式》和東園編《清風.煎茶要覽》兩本介紹煎茶道具(風爐、茶罐、茶碗)與煎茶道歷史文化的書。

煎茶法不知起於何時,陸羽《茶經》始有詳細記載。《茶經》初稿成於唐代宗永泰元年(公元765年),後經修訂,於德宗建中元年(公元780年)定稿。《茶經》的問世,標誌着中國茶道的誕生。其後,斐汶撰《茶述》,張又新撰《煎茶水記》,溫廷筠撰《採茶錄》,皎然、盧仝作茶歌,推波助瀾,使中國煎茶道日益成熟。如今,日本的煎茶道保留了中國煎茶道的精髓,並在此基礎上發揚光大。

煎茶道茶藝有備器、選水、取火、候湯、習茶五大環節。

我們的祖先最先是把茶葉當作藥物,從野生的大茶樹上砍下枝條,採集嫩梢,先是生嚼,後是加水煮成湯飲。大約在秦漢以後,出現了一種半制半飲的煎茶法,這可以在三國魏張輯的《廣雅》中找到依據;荊巴間采葉作餅,葉老者,餅成以米膏出之。欲煮茗飲,先炙令赤色,搗末置瓷器中,以湯澆覆之,用蔥、姜、桔子芼之。表明此時沏茶已由原來用新鮮嫩梢煮作羹飲,發展到將餅茶先在火上灼成「赤色」,然後斫開打碎,研成細末,過羅倒入壺中,用水煎煮。爾後,再加上調料煎透的飲茶法,但陸羽認為如此煎茶,猶如「溝渠間棄水耳」。而陸氏的煎茶法,與早先相比,則更講究技法。按陸羽《茶經》所述,唐時人們飲的主要是經蒸壓而成的餅茶,在煎茶前,為了將餅茶碾碎,就得烤茶,即用高溫「持以逼火」,並且經常翻動,「屢其正」否則會「炎涼不均」,烤到餅茶呈「蝦蟆背」狀時為適度。烤好的茶要趁熱包好,以免香氣散失。至餅茶冷卻再研成細末。煎茶需用風爐和釜作燒水器具,以木炭和硬柴作燃料,再加鮮活山水煎煮。煮茶時,當燒到水有「魚目」氣泡。「微有聲」,即「一沸」時,加適量的鹽調味,並除去浮在表面、狀似「黑雲母」的水膜,否則「飲之則其味不正」。接着繼續燒到水邊緣氣泡"如湧泉連珠,即「二沸」時,先在釜中舀出一瓢水,再用竹筴在沸水中邊攪邊投入碾好的茶末。如此燒到釜中的茶湯氣泡如「騰波鼓浪」,即「三沸」時,加進「二沸」時舀出的那瓢水,使沸騰暫時停止,以「育其華」。這樣茶湯就算煎好了。同時,主張飲茶要趁熱連飲,因為「重濁凝其下,精華浮其上」,茶一旦冷了,「則精英隨氣而竭,飲啜不消亦然矣」。書中還談到,飲茶時舀出的第一碗茶湯為最好,稱為「雋永」,以後依次遞減,到第四五碗以後,如果不特別口渴,就不值得喝了。

茶道具包含

煮水
爐:位於地板里的火爐,利用炭火煮釜中的水,用於十一月至四月(茶道稱之『火』的季節)。
風爐:放置在地板上的火爐,功能與爐相同;用於五月至十月之間氣溫較高的季節(茶道稱之『風』的季節)。
柄杓:竹製的水杓,用來取出釜中的熱水;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柄杓/切口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蓋置:用來放置釜蓋或柄杓的器具,有金屬、陶瓷、竹等各種材質;用於爐與用於風爐的蓋置在型制上略有不同。
水指:備用水的儲水器皿,有蓋。
建水:廢水的儲水器皿,與水指相似但無蓋。

茶罐
棗:薄茶用的茶罐,上寬下窄形似「棗」。
茶入:濃茶用的茶罐。
仕覆:用來包覆茶入的布袋。
茶杓:從茶罐(棗或茶入)取茶的用具。

茶碗
茶碗:飲茶所用的器皿。
樂茶碗:以樂燒(手捏成型低溫燒制)製成的茶碗。
茶筅:圓筒竹刷,乃是將竹切成細刷狀所製成。

夫好色者削肉,好酒者腐腸,二者害性命。茶則不然矣!不止無害,且養生。
--
書名:煎茶圖式.酒井忠恆編.松谷山人吉村畫.1865年.附煎茶要覽.1851年
文件格式:PDF高清
文件大小:16.7M

直接下載

評論

  1. 匿名

    您好,能不能給這本書補充一個國內能下載的鏈接啊,感謝感謝,Google drive打不開,謝啦

  2. 樂茶者

    喝茶這件事情你說他簡單,其實很簡單水一燒,茶一泡即可,你說他複雜因為儀式感的存在,所以取茶之道,而顯得文雅說到底茶之道即是人之道!

  3. 歷山砍柴圖

    喝茶古代用灶我想這本茶經肯定是古代地 文章敘述品茶是不是喝到龍井茶了

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