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age Image Image Image Image
Scroll to Top

回頁面頂

每個人都能自由地看到我們的文明

寒食帖 寒食帖 寒食帖 寒食帖 寒食帖 寒食帖 寒食帖 寒食帖 寒食帖

5 條評論
撰自未曾
2017年4月2日

book info

撰於2017年4月2日 | 5 條評論 | 歸類於 | 撰自未曾

寒食帖

此《寒食帖》為北宋元豐二年蘇軾謫居黃州,於第三年(元豐五年)四月的寒食日,有感於季節更替、生活睏乏以及仕途挫折,乃作寒食詩二首,並於其後書寫成本卷,後人譽為蘇軾存世最好的書跡,卷後並有黃庭堅題跋。此卷為墨跡素箋(行書十七行,一百二十九字)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書黃州寒食詩》作於元豐五年(1082),書當在此後。詩是東坡自己明顯有悲奮感情的文詞,字裡行間也就隨着文詞不同的情緒波動,有所節奏變化。就行草書言,字形可大可小,較有自由變化,蘇東坡自謂字體「短長肥脊各有態」,在這卷書法里字體的大小組合,揖讓進退,乃至於如「年、中、葦、紙」諸字,最後一筆直下成一長豎,在布白與行氣以至於整篇的章法形成一特殊行間布白。蘇書為宋代「尚意」書風的代表人物之一。黃庭堅於北宋元符三年(1100)陰曆九月前為此卷作跋,黃庭堅作跋,字形體之大,超過東坡本文寒食詩,雖自謙無佛處稱尊,然實百代爭勝,雙美並具。《黃州寒食詩帖》在書法史上影響很大,被稱為「天下第三行書」,也是蘇軾書法作品中的上乘。

詩文敘述黃州生活的艱苦及悲涼的心境。用筆或清俊勁爽,或沉着頓挫,字體由小漸大,由細漸粗,有一種徐起漸快,突然終止的節奏,將觀者帶進高潮迭起的書寫過程,完美地融合詩與書的境界。蘇軾曾說:「我書意造本無法,點畫信手煩推求。」又說:「天真爛漫是吾師。」實為此卷的寫照。

書法釋文

自我來黃州。已過三寒食。年年欲惜春。春去不容惜。今年又苦雨。兩月秋蕭瑟。臥聞海棠花。泥污燕支雪。闇中偷負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子。病起頭已白。

春江欲入戶。雨勢來不已。雨。小屋如漁舟。濛濛水雲裏。空庖煮寒菜。破竈燒濕葦。那知是寒食。但見烏銜帋。君門深九重。墳墓在萬里。也擬哭塗窮。死灰吹不起。

右黃州寒食二首。

印鑑說明、題跋可參考

長捲紙本,縱:34.2厘米,橫:199.5厘米。JPG格式圖片尺寸:38766X1997像素

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法家、畫家。

寒食,即寒食節,亦稱「禁煙節」、「冷節」、「百五節」。在夏曆冬至後一百零五日,清明節前一或二日。在這一日,禁煙火,只吃冷食,所以叫做「寒食節」。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斗卵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到了近代,《寒食帖》的命運多舛。清咸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寒食帖》險遭焚毀,旋即流落民間,為馮展雲所得,馮死後為盛伯羲密藏,盛死後被完顏朴孫購得,曾於1917年在北京書畫展覽會上展出過,受到書畫收藏界的密切關注。1918年轉傳到顏韻伯手中。當年12月19日為蘇軾生日,顏韻伯作跋記錄此事本末。1922年,顏韻伯遊覽日本東京時,將《寒食帖》高價出售給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1923年9月,日本東京大地震,菊池家遭災,所藏古代名人字畫幾乎被毀一空,當時,菊池惺堂冒着生命危險,從烈火中將《寒食帖》搶救出來,一時傳為佳話。震災之後,菊池惺堂將《寒食帖》寄藏於友人內藤虎齋中年年有餘。1924年4月,內藤虎應菊池惺堂之請,作跋以記《寒食帖》從中國輾轉遞藏至日本之大概情形。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東京屢遭美國空軍轟炸,《寒食帖》幸而無恙。

《寒食帖》流失海外一直使華夏子孫耿耿於懷。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傑先生之力回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台北故宮博物院。

註:此PDF文件包含題跋注釋。此卷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
--
文件夾:寒食帖.北宋.蘇軾書.紙本.台北故宮博物院藏.38766X1997像素.宋元豐五年
文件格式:PDF高清+JPG高清
文件大小:50.3M

直接下載

評論

  1. cindy

    未曾先生,煩請補充一下寒食帖的pdf格式圖片下載鏈接,非常感謝~

  2. 鹹魚

    真的萬分地感謝!

  3. 匿名

    印鑑說明、題跋關聯的鏈接真的太好了。還知道是從首頁那裡找到的??

  4. 匿名

    未曾先生,竊以為釋文中第一首詩的最後一句「病起須(鬚)已白」應作「病起頭已白」,因為少年不一定有須(鬚)。中華書局版《蘇軾詩集》中《寒食雨二首》(一九八二年版,第一一一二頁)亦作「頭」。

    • 未曾

      這個參照了台北故宮那邊的注釋~
      感謝,已修~

留言評論